“85后”新农人担当“兴农人”——记吉林省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王昆 -凯发官方网站
连日来,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在安图县新合乡的十里八村不胫而走——十骑村的“王家小子”获评“吉林省优秀创新创业人才”,被省政府表彰啦!
乡亲们口中的“王家小子”,就是安图县新合乡恒源蒲公英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昆。人们口耳相传的言语中,满是高兴与赞赏。
“85后”王昆今年36岁。他从小在十骑村土生土长,后到江西南昌求学。即将毕业的王昆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:留在发展机遇更多的南方大城市工作,还是回到农村寻找出路?
过去,在家乡人的固有观念里,走出去的年轻人但凡有点本事,都不会再回到这个“穷窝窝”。可王昆丝毫不顾忌这些想法。2008年,他下定决心回到十骑村。“不是无奈之举,更不是头脑一热。”王昆说,对于“回家能干点啥”,他早已打定主意——做一个不再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“新农人”。
在王昆的记忆中,父母除了种地,一直靠收购野生中药材养活一家老小,家里生活要比村里的其他农户宽绰不少。随着长白山道地中药材的名气越来越大,王昆相信,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。回村后,他很快将想法付诸实践。一开始跟着父母在各村到处跑,收购村民“跑山”挖来的中药材,再转手卖给上门的客商。做了没多久,还没等见到“回头钱”,王昆就“下血本”在村里建了加工厂,对中药材进行简单加工,延长保质期,也方便运输。自小的耳濡目染,加上他勤奋爱钻研,各种药材什么品相什么价、哪种药材最畅销,王昆很快就摸出了门道。他发现,市场对蒲公英需求量特别大,但每次他们收上来的量非常有限,总是供不应求,便萌生了种植蒲公英的想法。当时,当地并没有大地种植蒲公英的先例,能不能种成功、市场认不认可等等都是未知数。于是,他到处考察学习,四处做市场调研,遍访老中医。王昆了解到,虽然蒲公英在各地都十分常见,但新合乡地处东北高寒山区,土地肥沃,土壤病虫害少,产出的蒲公英根茎口感更好、市场认可度更高。因此,不少客商慕名前来。
了解越多,王昆的信心和底气就越足。2009年,王昆开始谋划成立蒲公英种植专业合作社,可村民听后却给他泼了不少冷水。“这孩子真是异想天开,种一辈子地了,还没听说过种蒲公英的!”“那不就是婆婆丁吗,遍地都是,还用种?”……王昆回忆说,当时大家说啥的都有,总结来说就俩字:不行!可王昆不放弃,四处动员,最终6位村民因为之前种植的农作物需要倒茬,一时倒不过来,加上他承诺“保底收购”,才决定冒险一试。几经波折,安图县新合乡恒源蒲公英生产专业合作社终于落了地。
然而,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。2010年,王昆带领社员首次尝试种植,5月下种,8月采收期到来前夕,百年不遇的“7·28”特大洪水席卷而来,一夕之间,合作社“血本无归”。
为了留住社员,心急如焚的王昆又一次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,四处借贷,重建了厂房,给了社员经济补偿。这一做法让村民们看到了王昆的重信践诺和创业魄力,不少人对他和项目刮目相看,纷纷主动加入合作社。2011年至2015年期间,合作社成员从6人增加到100余人,生产的“仙光牌”蒲公英根茶凭借王昆的品质化、品牌化发展理念,在线上线下积累了良好口碑,逐渐打开市场,成为茶饮品界“新贵”,产量和销售额大幅增长。
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后,王昆带领合作社主动包保周边5个贫困村255户501名贫困村民,免费教授蒲公英种植生产技术、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回收蒲公英,农忙时节临时雇工年均800余人次、长期雇工20余人,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。2017年,安图县再次遭受特大洪水,合作社直接经济损失50余万元。为了不让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蒙受损失,王昆又是自己扛下,并如数兑现了每位社员的当年红利。
“这孩子见识广、能力强,更重要的是实在、仁义,现在俺们都无条件相信他!”如今,合作社蒲公英种植面积已超过500公顷,年销售收入850万元。十骑村以及周边的在王昆的带动下过上好日子的村民都念着他的好、盼着他做得更好,这让他心里“扎根乡村、助力振兴”的那股热火越燃越旺。
“还有很多事要做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!”面对未来,已是十骑村致富带头人的王昆信心十足:要继续扩大蒲公英种植面积,进一步加强产品精细研发,与新媒体和电商平台合作,全方位加工包装野生蘑菇、松子、蜂蜜等当地特色农副产品,让家乡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阔。
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葛威